WFU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白內障年輕化 高度近視才是主因





文/中壢双眼明眼科  張鈞凱醫師

近年來,眼科醫師在門診發現以往大約六、七十歲老人才會發生的白內障,漸漸地提早在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間出現,而且這些較年輕的白內障患者,清一色都是高度近視的病人。

在中年之後度數突然再度增加,由原本的八、九百度,短時間內暴增至 1300 到 1500 度以上,許多人在半年、一年內到眼鏡行換了好幾副眼鏡,視力還是不清楚,而且容易產生畏光或夜間眩光增加的現象,直到眼科檢查後才發現,自己竟然得到原本以為老年人才有的白內障。


近視程度的分類與統計


根據 WHO 的最新定義,我們將近視 300 度以下歸類為低度近視,300 到 500 度為中度近視,500 度以上則是高度近視

衛福部的統計資料,1986 年時台灣高三學生近視的比率便高達 76.3 %,其中高度近視的學生更占了 9.2 %。三十年後,當這些學生慢慢進入四、五十歲中年時期,便開始產生如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甚至視網膜剝離等大大小小眼睛的併發症。


高度近視容易提早產生白內障


2011 年,南韓的一篇論文,研究了 694 位接受白內障手術的病人,發現其中高度近視(眼軸長超過 26 mm)的病人年齡層介於 47 到 71 歲,而低度近視或沒近視的病人年齡層則介於 56 到 78 歲,高度近視的病人平均年齡比低度近視或沒有近視的人低了約 8 歲左右,也就是說高度近視的病人會比一般人提早得到白內障。

此外這個研究也發現,度數越深、眼軸越長的病人,越容易產生視網膜的病理變化,進而影響術後視力的恢復。


左圖箭頭所指黃白色梭形處,即是高度近視病患水晶體中央區混濁,產生的核質性白內障。右圖箭頭所指全黑梭形區域,則是透明未產生白內障的水晶體。


近視度數越深,越易產生白內障


澳洲在 2014 年發表了另一項更大規模的研究(Blue Mountain Eye Study),追蹤了 3600 位 49 歲以上的成人 10 年的時間,發現低度近視的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機率是沒有近視病人的 2.54 倍,中度近視的病人是 2.61 倍,高度近視則高達 4.81 倍。

也就是說,度數越深,越易產生白內障,未來需要接受手術的機率就越高。


高度近視病患接受白內障手術風險高


眼科權威雜誌(Ophthalmology)在 2006 年刊登了一份英國的論文,該論文比較了 1000 多位接受過白內障手術的病人,研究他們在手術後是否產生視網膜剝離與造成這個併發症的危險因子,結果他們發現眼軸長(度數高)的病人在手術後併發視網膜剝離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3.2 倍。

所以高度近視患者在白內障手術前,一定要接受詳細的視網膜檢查,一旦發現潛在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風險的裂孔存在,便需先做預防性的視網膜雷射治療,來降低將來白內障手術後的併發症風險。


白內障手術需謹慎進行


綜合上述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 500度 以上高度近視的成人,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白內障,而且產生白內障的平均年齡提早了將近 10 歲,日後接受白內障手術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所幸,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最新的小切口微創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已經可以大幅增加手術中眼球生理結構的穩定度,大大降低術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使得高度近視患者得以在更安全的環境下手術。

此外,我們還可以經由調整置入單焦人工水晶體的度數,將術後近視度數降到 300 度以下,或者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讓病人擺脫長時間配戴眼鏡的桎梏。當然,適合植入何種水晶體,仍須視個別情況詳細評估並與醫師討論,才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


結語


最後,還是呼籲高度近視的民眾,不論是否有視力上的困擾,記得每半年至一年,至眼科接受詳細的視力與眼睛檢查,一旦發現異常,便可提早接受適當治療與追蹤,如此一來,才能確保眼睛的健康與美麗的人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