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視人口在全球範圍急速上升,亞洲地區尤為嚴重,近視防控議題成為國際眼科界的高度關注焦點。WSPOS(世界小兒眼科暨斜視學會)與 WCO ( 世界視光師協會 )在第五屆「亞太近視管理高峰會( APMMS 2025 )」共同發表報告,針對近視的科學預防、臨床策略與社會行動展開全面探討。整場會議一樣由 CooperVision 公司冠名贊助。
以下為此次會議之關鍵重點整理,提供家長、教育者與臨床人員最新的近視防控觀念。
近視已是「全球性大流行」:全齡防控刻不容緩
Dr. Bruce Chin 於會中強調,近視不再只是亞洲學童的「地方性問題」,而是一場「全球性大流行」。這場疫情的應對不該僅限於眼科醫師或視光師,還必須集結小兒科醫師、教師、社工與家長的力量。
根據 Holden 等學者的預測,至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高度近視患者也將大幅增加,進而提升中老年後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病變等風險。
Dr. Sandra Block 也提醒大家:防控策略必須依據「證據(evidence)、行動(action)、可近性(access)」為核心,讓每位孩童都能獲得早期介入與妥善管理。
管理「眼軸長度」比單純看近視度數更關鍵
Dr. Ken Nischal 分享實例指出,一名 5 歲兒童雖右眼為輕度遠視(+0.50D),但左眼已達中度近視(-5.50D),MRI 顯示兩眼結構差異極大,視網膜甚至出現早期病變。這提醒我們,單靠度數評估是不夠的,眼軸長度(Axial Length)變化才是真正反映眼球成長狀況的指標。
會議也提出性別與種族差異資料:
- 男性眼軸普遍長於女性。
- 亞洲人平均眼軸明顯長於其他族群。
- 即便是「零度數」的孩童,也可能潛藏眼軸過長風險。
- 成功的近視控制並不等於完全停止眼球增長,而是讓眼球發育趨近於「正視化成長」(Emmetropic Growth),依據年齡與種族設定合理目標。
有效近視防控的六大個人化原則
Dr. Vincent Ng 統整多項實證研究指出,目前主流近視控制方法包含:
- 特殊設計眼鏡(如 DIMS、HAL、DOT、CARE)
- 日拋型環焦隱形眼鏡(如 MiSight 1 Day)
- 角膜塑型鏡片(OK 鏡)
- 低濃度阿托品(0.01% ~ 0.05%)
這些方式的平均減緩近視速度約為 50%,部分可達 74% 的屈光度減緩效果(SER),或 63% 的眼軸延緩效果(AL)。但每位孩童適用方式不盡相同,選擇治療時應考慮六大因子:
- 年齡(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 惡化速度(需依據眼軸與屈光度變化追蹤,快速惡化者可考慮複合治療)
- 生活型態(例如運動量大可選角膜塑形或隱形眼鏡)
- 家長與孩童配合意願 ( 是否能遵守配戴時間或點藥習慣 )
- 安全與可持續性
- 經濟負擔與資源可得性
May 的 13 年個案追蹤:科學化控制成功案例
來自澳洲的Kate Gifford 博士分享了一名亞洲女孩 May 的真實故事:
- 5 歲: 屈光輕微不等視,無明顯近視,建議定期追蹤。
- 8 歲: 出現近視,初期使用雙焦眼鏡治療。
- 8.5 歲: 發現進展加速,轉用低濃度阿托品。
- 9 歲: 因戶外活動頻繁改配戴 MiSight 日拋型隱形眼鏡。
- 13~18 歲: 控制穩定,最終屈光度控制在 -2.75D。( 近視 275 度 )
- 18 歲: 結案時無任何視網膜病變,且治療停用後無反彈現象。
這顯示「定期追蹤、靈活調整、家庭配合」是近視控制成功的關鍵。
高度近視的未來風險:視網膜剝離正快速攀升
Niall Crosby 醫師提出高度近視與視網膜剝離之間的明確關聯:
- 低度近視者罹患視網膜剝離風險為一般人的 3 倍
- 高度近視者罹患視網膜剝離風險更高達一般人的 12.6 倍
- 隨著眼軸增長,視網膜變薄、拉力增加,導致剝離機率上升,若不及早介入控制,未來可能在 50~70 歲出現大規模失明潮
- 荷蘭 Rotterdam Study 顯示 2009~2016 年間,高度近視在 55-75 歲人口中增加 26.9%,與視網膜剝離比例同步上升,顯示兩者可能相關,而且未來可能持續增加。
因此,「近視控制不只是戴不戴眼鏡的問題」,而是關係一生視力健康的長期策略。
結語:近視防控不能等,個人化策略是關鍵
從這場國際會議中可以明確看出,近視防控的黃金時期是在 12 歲前,但即便是青少年或成人,也有益處。專家一致強調,不是選「最強」的方法,而是選「最適合這個孩子」的方法,兼顧視力控制、配戴便利性、長期配合度與心理社交健康,才能讓孩子「看得更清楚、更健康、更快樂」。
參考資料
2025 WSPOS 近視共識聲明:https://wspos.org/myopia-consensus-statement-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