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控制近視的阿托品散瞳劑安全嗎?家長最關心的真相






文 / 中和双眼明眼科 張鈞凱醫師

在門診,常遇到家長焦急地問我:「醫師,孩子近視加深得很快,真的要天天點散瞳劑嗎?會不會長期下來反而把眼睛點壞了呢?」這樣的擔心完全可以理解。

2025 年九月在《JAMA Ophthalmology》發表的一篇台灣大型研究,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很清楚的答案。研究對象超過 120 萬名 8 到 15 歲的兒童,追蹤時間長達 20 年,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追蹤時間最長的研究。今天我就用簡單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這份研究的重點,幫助家長安心。


近視才是風險的主要來源


2021 年眼科權威期刊《Ophthalmolgy》的一篇研究就曾提出:近視度數每增加一百度,未來白內障機率會增加 21%、青光眼機率增加 20%、視網膜剝離機率增加 30%,而近視性視網膜病變的增加機率更高達 58%。

台灣這份研究則比較了60萬位近視兒童與60萬位沒有近視的孩子,其中40萬位近視的小朋友長期使用阿托品散瞳劑控制近視。研究發現不論有無使用阿托品散瞳劑,只要是近視的小孩,後續發生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明顯皆較沒有近視的小朋友高。

經過平均 13 - 14 年的追蹤,近視小孩總體風險平均約為沒有近視小孩的1.5倍。其中白內障 1.5 倍、青光眼 1.7 倍、黃斑部病變 1.4 倍。如果單獨看超過五百度的高度近視兒童,總體風險更高達7.2倍。也就是說,真正的問題是近視本身,而不是藥水。如果任由近視一路加深,不做任何治療控制,長大後眼睛出狀況的機率反而將會大幅增加。


阿托品眼藥水:安全性獲得長期驗證


研究裡特別比較了近視族群中「有點阿托品散瞳劑的孩子」和「沒有點的孩子」,結果顯示這兩組孩子在近視度數相同的狀況下,未來產生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的風險並無差別。(aHR = 1.05(95% CI, 0.93–1.18))。

即使散瞳劑使用了好幾年、累積劑量也比較高,相同近視度數的孩子整體併發症的發生率,和沒用藥的孩子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別。這代表我們可以放心地把阿托品當成控制近視的工具,而不用過度擔心會「點壞眼睛」。透過散瞳控制壓低度數增長,反而能減少未來眼睛產生病變的機率。

2019 年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期刊裡的一篇研究也提到,每減緩一百度近視度數的增加,可以降低未來產生近視性視網膜病變的機率 40%。


臨床上的意義


對我們眼科醫師來說,這份研究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訊息。阿托品散瞳劑長期使用相對是安全的,當然還是可能有少數孩子對於阿托品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但只要定期追蹤及時調整治療方式,原則上家長不用擔心它會造成小朋友的眼睛病變。
 
真正該擔心的是近視本身,特別是超過五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才是將來併發症的主要來源。許多研究已證實阿托品散瞳劑有效又安全,越早開始控制,將度數控制在較低的水平,才能有效減少日後眼睛病變的機率。不要等到近視已經四、五百度了才開始點藥控制,控制效果將大打折扣。


家長最常問的問題


Q:阿托品濃度要用多少?
A:常見濃度是 0.01%~0.5%,醫師會依孩子的年齡、度數變化速度來決定使用濃度。常見副作用為看近稍模糊或怕光,濃度越高副作用越明顯,但配合太陽眼鏡或變色眼鏡就能改善。

Q:除了點藥水還能做什麼?
A:別忘了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每天至少 2 小時戶外活動、減少 3C 使用時間、保持正確閱讀姿勢,這些都能幫助控制近視。


給家長的結論


這份台灣的大型研究,讓我們更有信心告訴家長:阿托品散瞳劑本身是相對安全的,長期使用不會增加孩子的眼睛併發症。真正需要防範的,反而是高度近視本身。

如果醫師建議您的孩子使用阿托品散瞳劑,請不用過度擔心長期副作用。相反地,更重要的是用眼習慣調整、配合治療與定期追蹤,幫孩子把近視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才能守護他們一輩子的視力。


參考資料


  1. Yao-Lin Liu , Jin-Yu Tsai , Kai-Yen Chiu , I-Ju Tsai , Ian G Morgan , Tzu-Hsun Tsai , I-Jong Wang . Ocular risks of topical atropine prescriptions among taiwanese children. JAMA Ophthalmology. 2025 Sep 11:e253090. 
  2. Bullimore MA, Ritchey ER, Shah S, Leveziel N, Bourne RRA, Filtcroft DI. The risks and benifits of myopia control. Opthalmolgy. 2021;128(11):1561-1579.
  3. Bullimore MA, Brennan NA, Myopia control: Why each diopter matters. Optom Vis Sci. 2019;96(6):4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