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知識更新,醫學上關於近視的五則錯誤迷思

 



/ 中和双眼明眼科診所 張鈞凱醫師

  醫學進展日新月異,過去我們認為是對的醫學觀念,可能隨著新的醫學證據出現而被推翻。當然,即使是醫護人員,對於新觀念的接受,也不是一日可及。常常需要更多支持新觀念的醫學研究陸續發表,才會慢慢普及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乃至於普羅大眾的認知之中。

  今年(2024)眼科醫學期刊JAMA Ophthalmology 整理了一篇近年來關於醫學上對於近視認知的五則迷思1,這裡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迷思一:嚴重的近視只會出現在亞裔人群之中


  過去近視被認為是亞裔尤其是東南亞族群特有的問題,在白人與黑人族群中僅少數發生。但隨著各地城市化數位化的進展,生活型態的改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白人與黑人的近視盛行率亦在近五十年來快速上升。白人的近視率自 1970 年代的 26.3 % 進展到 2000 年左右的 43.0 %。黑人的近視率則是從 1970 年代的 13.0 % 進展到 2000 年左右的 33.5 %2。近視已經不在是亞裔人種專屬的問題,而是存在於各色人種中的普遍現象。

 

迷思二:學齡時期的近視增加並不危險


  一項由 2006 2020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 7 – 8 歲左右就開始出現近視,高達 54 % 的學童到成年時會進展成超過 500 度的高度近視3。目前已知高度近視會增加成年時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視網膜剝離與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所以學齡期兒童的近視預防與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時就檢查出有近視的小朋友,更要特別注意。


 

迷思三:成年之後,近視就不再增加了


  成年之後近視不再增加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是正確的,不過去年(2023)一項新加坡的研究卻顯示,近 40 % 的成人在 20 – 30 歲的階段,仍可能增加超過 50 度的近視,其中更有 18 % 的成人增加超過 100 4。研究同時發現,各族裔的女性或華裔族群近視更容易增加。不過由於這是在高度城市化與數位化的新加坡所做的研究,結論不一定適用於環境迥然不同的歐美甚至非洲地區。台灣的生活環境與新加坡類似,加上筆者個人的臨床經驗,在20 – 30 歲之間的成人仍須注意近視度數增加的可能。

 

迷思四:近視眼鏡的度數配淺一點,可以減緩學齡期近視的增加


  據信這個觀念可能來自於1965 年日本的研究,裡面提到「戴上矯正不足的近視眼鏡相比足度佩戴的眼鏡更可以減緩近視的增加。」5這個觀念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醫護驗光人員,近視眼鏡驗配時刻意減少度數蔚為主流。但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學齡期兒童青少年配戴度數不足的近視眼鏡,可能反而比足度佩戴的眼鏡更會刺激近視度數增加。相同的,配了眼鏡但沒有整日配戴,讓眼睛長時間處在視線不清晰的狀態下,也容易造成近視的增加6,7。所以現在新的觀念反而是建議盡量足度配鏡與全日配戴,這是最不會刺激近視增加的組合。

 

迷思五:只有高度近視需要近視控制


  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避免高度近視,進一步減少未來產生各種威脅眼睛視力的併發症,固然非常重要。但現在醫學上已慢慢有共識,不論各種程度的近視,都應該好好控制,近視度數越少越好。甚至在近視早期或即將近視之前,透過用眼習慣的改善,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延緩近視發生,對於眼睛視力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結論


  近視控制在過去其實是被醫界較為忽略的一門學問,或許是當時的環境,近視被認為只是配眼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展,城市化、數位化益發普及,全球近視人口大幅增加,高度近視產生的併發症也陸續浮現。醫界開始慢慢意識到近視控制的重要,近視相關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發表,過去認為是正確的近視觀念也有部分遭到新醫學研究證據的挑戰。站在與近視對抗的最前線,我們唯有持續更新關於近視的最新認知,才能幫助需要的朋友打贏這場控制近視的戰役。

 

參考資料


1.  Carla Lanca, PhD, Michael X. Repka, MD, MBA, Andrzej Grzybowski, MD, PhD, MBA. The Myths in myopia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JAMA Ophthalmol. Published Online: April 4, 2024. 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24.0575

2.  Vitale S, Sperduto RD, Ferris FL III.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71-1972 and 1999-2004. Arch Ophthalmol. 2009; 127(12):1632-1639. doi:10.1001/archophthalmol. 2009.303

3.  Hu Y, Ding X, Guo X, Chen Y, Zhang J, He M. Association of age at myopia onset with risk of high myopia in adulthood in a 12-year follow-up of a Chinese cohort. JAMA Ophthalmol. 2020;138(11): 1129-1134. 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20.3451

4.  Foo LL, Tan CS, Noel B,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myopia stabilisation in young myopic adult Singaporeans. Br J Ophthalmol.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7, 2023. doi:10.1136/bjo-2023-323680

5.  Tokoro T, Kabe S. Treatment of the myopia and the changes in optical components. report II. full-or under-correction of myopia by glasses. Nippon Ganka Gakkai Zasshi. 1965;69(2):140-144.

6.  Lawrenson JG, Shah R, Huntjens B,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myopia control in children: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3;2(2):CD014758. doi:10.1002/14651858.CD014758.pub2

7.  Prousali E, Haidich AB, Dastiridou A, Tzamalis A, Ziakas N, Mataftsi A. Part-time versus full-time spectacles for myopia control (PARMA stud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ureus. 2022;14(6): e25995. doi:10.7759/cureus.2599

8.  © <a href='https://tw.123rf.com/profile_imagehitasia'>imagehitasia</a>, <a href='https://www.123rf.com/free-images/'>123RF Free Images</a>



近視控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