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的新進展





文/中壢双眼明眼科診所 張鈞凱醫師

科技時代技術日新月異,白內障手術在近二十年也有長足的進展,從大切口白內障手術,到小切口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再到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越來越高,病患恢復的速度也越來快。究竟雷射手術與傳統手術有何不同?有什麼優缺點?以下簡單做個說明。


什麼是飛秒雷射?



飛秒雷射是波長為 1053 nm、脈衝寬度在千兆分之一秒( 10 的負 15次方秒)量級的雷射,可利用極低的能量,在極小的空間,產生極高的瞬時功率,爆破打斷原子結構。透過電腦控制,將能量精準聚焦到比髮絲還細小的區域,連續切割聚焦區域的生物組織,幾乎不產生熱效應波及周圍組織。目前在眼科醫學,已經廣泛使用於近視雷射、角膜移植與白內障手術上,可謂超級精密的外科手術刀。


什麼是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


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簡單說就是一種利用飛秒雷射來取代傳統白內障手術的人工前置步驟,後續仍須使用超音波乳化來完成整個白內障的摘除。傳統小切口白內障手術,需要醫師先使用顯微鋼刀或鑽石刀,在眼角膜邊緣製造一個 2.2 - 2.4 mm 左右的切口,方便後續顯微手術器械進出眼睛。接下來才開始進行白內障的摘除手術。

我們可以把白內障水晶體想像成一顆蘋果,我們需要先在果皮表面(前囊),手工撕開一個直徑 5 mm 左右的圓形開口,接著在不傷害整個外層果皮的前提下,使用手術器械經過這個圓形開口,把其內的果肉(白內障皮質)與果核(白內障核質)切塊粉碎吸出,只留下薄薄的一層果皮。清除乾淨之後,再將人工水晶體植入這個僅剩果皮外殼的透明囊袋中固定。

飛秒雷射白內障前置手術即是利用飛秒雷射,精準切割一開始的角膜切口,後續的白內障果皮圓形開口,與其內果肉果核的切塊。之後才接續傳統的超音波乳化手術,把切塊的果肉果核組織震碎吸出。其切口大小、深度與位置的精準度,皆優於人工製作。





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有什麼優點?


  • 安全性高:手術製作切口時,雷射固定器會吸住固定眼球,避免眼睛在手術的過程中突然移動,影響雷射切口的定位、角度,大小或是避免因眼睛突然移動造成的前囊撕裂。手術過程中,也有 3D 的光學斷層掃描監控雷射切割步驟與位置,避免傷及水晶體周邊組織。
  • 精準度高、副作用更少:飛秒雷射由電腦光學掃描監控輔助,切割的精準度達到微米(10 的負 6 次方)等級,眼角膜傷口的密合度更高,減少細菌感染的機率與術後的異物感。雷射前囊開口比手工更圓,減少日後囊袋收縮時造成水晶體移位的機率。
  • 手術超音波能量需求低:由於雷射在前置手術過程中,已經對於白內障的核質進行預先切割分塊,所以後續再使用超音波將這些組織震碎吸出時,使用的能量與所需的時間得以減少。這意味著後續手術過程中,因為超音波震動造成水晶體周邊細胞組織損傷的程度能夠更少。


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有什麼缺點?


  • 術中眼壓升高:雷射手術時使用固定器吸住眼睛,防止眼睛移動,但此時的眼壓也會跟著上升,在數分鐘的時間內平均會上升到 27-36 mmHg 不等,這點在青光眼病人身上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 眼窩深、眼裂小患者不易施行:由於目前雷射固定器的大小只有幾種尺寸,某些眼窩深陷、眼裂太小的患者,固定器可能無法置放入眼,導致手術無法順利施行,需要術前評估排除。
  • 額外花費:比起傳統小切口超音波白內障手術,飛秒雷射輔助手術還需要一筆額外的花費,對於預算有限的患者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什麼人不適合接受飛秒雷射輔助手術?


有幾種人不適合接受飛秒雷射手術。

  • 過去眼角膜曾受傷產生嚴重結疤或眼角膜病變混濁的患者,可能讓機器無法穩定固定眼球,無法進行後續的雷射定位。
  • 瞳孔過小或沾黏的患者,無法製作足夠尺寸或精確的前囊開口。
  • 嚴重青光眼的患者,可能因固定眼睛的過程中,眼壓升高,讓原本已脆弱的視神經進一步損傷。不過現在有些新的機型可以減少過程中升高的眼壓,所以輕度或中度的青光眼患者,或許可在醫師謹慎評估後接受手術。



結語


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是一種新的技術,比起傳統小切口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我們可以看成是一架加裝了電腦安全控制系統的飛機,有沒有這套輔助系統,有經驗的飛行員(醫師),都能帶你到達目的地,完成手術恢復視力。不過我們每個眼睛一輩子都只有一次白內障手術的機會,如果想讓自己的手術安全更有保障,飛秒雷射輔助手術是值得考慮的一個選擇。


參考資料


  1. Benefits and Harms of 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Evidence-based Synthesis Program. Investigators: Ana Quiñones, PhD, Ken Gleitsmann, MD, MPH, Michele Freeman, MPH, etl.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US); 2013 Dec.
  2. Schultz T, Conrad-Hengerer I, Hengerer FH, Dick HB. Intraocular pressure variation during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using a fluid-filled interface. 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 2013 Jan;39(1):22–27.
  3. Kerr NM, Abell RG, Vote BJ, Toh T. Intraocular pressure during femtosecond laser pretreatment of cataract.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3 Mar;39(3):339–342.
  4. Abell RG, Kerr NM, Vote BJ. Toward Zero 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 Using Femtosecond Laser Pretreatment. Ophthalmology. 2013 May;120(5):942–948.
  5. Schweitzer C, Brezin A, Cochener B, etl. FEMCAT study group.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versus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FEMCAT): a multicentre participant-masked randomised superior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trial. Lancet. 2020 Jan 18;395(10219):212-224. doi: 10.1016/S0140-6736(19)32481-X.


白內障手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