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白內障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症狀?如何預防與治療?





文 / 中壢双眼明眼科 張鈞凱醫師

白內障是眼科知名度最高的疾病之一,只要是年齡稍長的病人,覺得眼睛不舒服、視線模糊或其他眼科問題來求診,在眼睛檢查完後常常順便會問一句:「醫師,我有沒有白內障?」

雖然現代醫療科技已經非常進步發達,截至目前為止,白內障仍是全世界失明原因的第一名,根據 WHO 2010 年的統計,每年全球大約有 2000 萬人因白內障而失明。台灣 65 歲以上的老人中,得到白內障的比例則超過六成。像白頭髮一樣,白內障也是人生步入老年的一大標記了。


白內障是什麼?有什麼症狀?


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機,眼角膜是相機鏡頭最外層的保護鏡,水晶體是相機裡的鏡頭與對焦系統,外界的光線影像會透過水晶體屈折對焦到視網膜上,而視網膜則像是相機裡的底片或感光元件,負責將投影其上的影像轉換成電訊號,再由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的視覺皮層。這個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影響我們的視力。



白內障是原本清澈的水晶體因為各種原因變得混濁不透明了,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抵達我們的視網膜。病人可能不痛不癢但視力逐漸變差,閱讀或看電視字幕變得不清楚,色調對比愈來愈昏黃。在光線不良或是夜間的時候,遠處的路標或招牌無法辨識,甚至臉孔也無法辨認,常有認錯人的狀況。

有些病人則有單眼看到二個或多個影像的複視,或是在 4、50歲之後突然近視快速增加,在一、二年內暴增二、三百度。若是水晶體不透明部位剛好擋在視覺中軸線上的病人,則容易有畏光的現象,只要光線一強,或在大太陽下,瞳孔收縮,整個視線就會完全模糊看不到,或是眩光感變強。


白內障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的水晶體主要是由水分、蛋白質、維生素、酵素、金屬離子所組成,其中蛋白質藉由整齊特殊的排列方式,呈現出透明的狀態,使得光線可以經過水晶體折射投影至視網膜上。隨著年齡老化或其他因素,水晶體中的蛋白質受到氧化自由基的刺激,造成結構與排列的改變,導致水晶體由透明轉變為混濁,甚至增厚變硬,就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白內障。常見白內障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老年性白內障:最主要常見的白內障形式,因老化且水晶體長期受到陽光紫外線刺激,產生氧化自由基,所導致水晶體變性不透明的現象,占所有白內障的九成以上。
  • 先天性白內障:可能是遺傳與基因變異,或是母親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罹患糖尿病或口服了某些藥物影響到胎兒所導致。有時先天性白內障還會伴隨其他眼睛發育不良的疾病,如小眼球症、視網膜或視神經發育不良,甚至嬰幼兒還會合併有心智障礙、發展遲緩等狀況。
  • 外傷性白內障:水晶體受到外力撞擊、穿刺或者是眼球內曾接受過手術的刺激,皆可能導致白內障的提早產生。
  • 續發性白內障:因身體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糖尿病、高血脂或因免疫疾病而需長期服用類固醇者。眼睛其他地方的病變也可能會促使白內障產生,如葡萄膜炎、色素性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等等。其中大於 500 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常在 40 - 50 歲以後突然單眼近視又快速增加,甚至高達 1、2000 度,其實就是水晶體產生白內障所導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們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 3C 產品的藍光導致白內障產生的報導,甚至有「藍光會煮熟水晶體導致白內障」的恐怖説法。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大型嚴謹的醫學研究証明,我們日常使用的電腦或手機藍光,會導致白內障的產生。所以請大家不用過於恐慌。


醫師說我白內障,我怎麼覺得看近變得更清楚了?


前面提到,有些病人會因為白內障的生成,產生近視度數快速增加的現象。有趣的是,這些增加的度數反而能適度抵銷老花的嚴重程度,尤其一些原本遠視老花嚴重的病人,自己原本看近看不見,需要戴老花眼鏡才行,現在反而看近看得清楚,老花眼鏡也不用了。

這些人會有視力變好的錯覺,認為自己不需要治療,我們在醫學上稱為「白內障造成的視力第二春」,可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隨著白內障日漸加重,這個第二春也將隨之逝去,未來會變得遠的也看不到,近的也看不到的模糊世界。


如何預防白內障?


白內障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年齡」,水晶體易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老化混濁,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必經之路。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其他可以做的,來儘量延緩白內障的到來。

  • 戒菸:過去的研究顯示,吸菸的量與白內障的生成呈正比。吸的量越多,白內障進展越快,一旦戒菸,白內障的進展也會跟著減慢。但如果是重度的吸菸者,吸菸的效應可能會持續十多年之久。
  • 減少紫外線尤其是 UVB 的暴露:配戴合格可過濾紫外線的太陽眼鏡或是戴上帽沿可遮檔陽光的帽子,減少太陽下紫外線對於水晶體的刺激。
  • 控制慢性疾病:大量的研究已知,肥胖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三高慢性疾病會增加白內障產生的風險,所以若能良好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和體重、 BMI 等,除了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併發,也能減緩白內障的進展惡化。
  • 運動: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幫助血壓、血脂、血糖的控制,也能減少體內發炎因子與自由基的濃度,減少身體組織受到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的破壞。研究顯示,長期持續每天至少一小時以上的運動(如走路或騎車),可減緩 13 % 白內障產生的風險。相反地,若長期缺乏運動,只做靜態活動,則白內障風險會增加 1.27 倍。
  • 配戴工作護目鏡,避免眼球外傷:眼球受到撞擊或穿刺傷容易併發白內障的提早產生,所以在有危險性的工作場所工作時,請記得配戴保護眼睛的護目鏡。
  • 補充綜合維他命礦物質或葉黃素:補充保健食品是否可減緩白內障進展,目前其實在醫學上還未能確認,有些大型研究提到每天補充綜合維他命和礦物質或葉黃素,可以減緩白內障的進展。但也有不少有公信力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保健補充品無法減緩白內障的產生,正反兩面的研究結果都有。所以大部分醫師並不會特別建議病人藉由補充維他命、礦物質或葉黃素的方式來治療白內障。


白內障如何治療?


早期白內障可以透過配戴眼鏡或調整度數來改善視力,並且藉由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來延緩白內障的惡化,例如戒菸或是外出佩戴太陽眼鏡,避免紫外線的暴曬。有些醫師會開立白內障眼藥水讓病人點用,但藥水幫助有限,無法逆轉白內障的退化。

當白內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最佳矯正視力掉到 0.5 以下時,透過手術移除白內障並植入人工水晶體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如果不治療,病人最終將步入失明一途。目前的手術已經進步至小切口超音波乳化手術(傷口僅約 2 mm左右)加上飛秒雷射前置定位,手術更精密但時間縮短,整體過程僅輕微酸脹,術後恢復快,是一項成功率很高、值得進行的一項手術。


結語


白內障雖然是全世界失明的一大主因,但並非不治之症。早期我們可透過配戴眼鏡或調整度數來改善視力,並且藉由太陽眼鏡、戒菸、運動、減肥、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等,來延緩白內障的進行。

一旦加重惡化,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時,經由眼科醫師專業詳細的檢查評估後,執行白內障摘除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即可一勞永逸根除白內障所帶來的視力困擾,還給我們一個清晰、明亮的新視界!




參考資料


  1. Cataract in the Adult Eye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Randall J. Olson, Rosa Braga-Mele, Sherleen Huang Chen, Kevin M. Miller, Roberto Pineda II, James P. Tweeten, David C. Musch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Cataract and Anterior Segment Panel, Ophthalmology, Vol. 124, Issue 2, P1–P11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2, 2016
  2. Lindblad BE, Hakansson N, Svensson H, et al. Intensity of smoking and smoking cessation in relation to risk of cataract extrac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women. Am J Epidemiol 2005;162:73-9. 91.
  3. Lindblad BE, Hakansson N, Wolk A. Smoking cessation and the risk of catarac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cataract extraction among men. JAMA Ophthalmol 2014;132:253-7.
  4. Zheng Selin J, Orsini N, Ejdervik Lindblad B, Wolk A. Long-term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age-related cataract: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of male and female cohorts. Ophthalmology. 2015;122:274-80.
  5. McCarty CA, Nanjan MB, Taylor HR. Attributable risk estimates for cataract to prioritize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actio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0;41:3720-5.
  6. Wong TY, Klein BE, Klein R, Tomany SC. Relation of ocular trauma to cortical, nuclear, and 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 the Beaver Dam Eye Study. Br J Ophthalmol 2002;86:152-5.
  7. Huang HY, Caballero B, Chang S, et al. Multivitamin/Mineral Supplements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Evidence Report/Technology Assessment No. 139. (Prepared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enter under Contract No. 290-02-0018.) AHRQ Publication No. 06-E012.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May 2006.
  8. Zhao LQ, Li LM, Zhu H, Th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Based Eye Disease Study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multivitamin/mineral supplements on age-related catara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2014;6:931-49.
  9. Chang JR, Koo E, Agron E, et al,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Group.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ident cataracts and cataract surgery in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AREDS): AREDS report number 32. Ophthalmology 2011;118:2113-9.